门道app

探寻传统文化之美
涵盖武术、国学、养生、礼仪、书画、民俗、服饰、戏曲、历史、古玩等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知识内容.中国传统文化长久不熄,源远流长,代代相传,中国传统文化集聚的大平台.

门道文化|葫芦丝:醉情于葫芦丝语

门道提示: 农历八月十一

 

葫芦箫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吹奏乐器,它是生活在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傣族、阿昌族、佤族等少数民族最喜欢、最常用的乐器之一。葫芦箫的历史悠久,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(公元前221年以前),今天,就跟门道君一起去看看吧。葫芦丝,又称“葫芦箫”,傣语称“筚郎叨”(“筚”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。“郎”为直吹之意,“叨”即葫芦),是傣、阿昌、德昂、佤、布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,属簧管乐器,主要流传于傣、彝、阿昌、德昂等民族中。它历史悠久,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,葫芦丝可分为高、中、低音三种类型。


 

葫芦箫的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,它是由一个完整的葫芦,加上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的。在葫芦的柄端,插有一根竹管作为吹口,葫芦作为共鸣箱;葫芦的底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,每根竹管上都镶有一枚铜制或银制的簧片,中间的那根主管最粗,上面开有七个音孔,可以吹出旋律,两旁的副管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。

 

 

葫芦箫和其它箫类乐器一样,音量比较小,但是,它的主管发出的音色柔润而纤秀,在两根副管持续音的衬托下,给人一种含蓄、朦胧的美感。由于它吹出的颤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,因此,有人又把它称为“葫芦丝”。



葫芦丝为我国云南的傣族、哈尼族等民族广为流传,也许是竖吹的原因,人们也称它为葫芦萧,葫芦丝是以形取名,从外观看就是一只完整的葫芦,经过技术处理后,看上去更加精致美观,人见人爱。有不少国外游客不远万里来到云南,饱览了异族风光,还带上一两支葫芦丝作为纪念,当然外国人不是为了吹奏它,而只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而已。葫芦丝不但有一定的收藏、观赏价值,而让人更着迷的是那飘逸柔美的音色和极为丰富的表现力。



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:很久以前,一次山洪爆发,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,闯过惊涛骇浪,救出自己的心上人,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,佛祖给葫芦装上了管子,小卜冒吹出了美妙的乐声,顿时风平浪静,鲜花盛开,孔雀开屏,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。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。



一边吹起葫芦丝,傣家姑娘和小伙一边跳着傣族舞蹈,前来参观的游客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观赏,这种场面随处可见。用葫芦丝演奏出来的曲调,有胡琴的细腻流畅,也有笛子的欢快喜悦,更不泛古筝的情深意长。而当你闭目养神,尽情地欣赏一段《竹楼情歌》时,你会觉得全身高度放松,心中杂念立即消除,好像整个人都处于那旖旎的异族风情之中,让人感觉到如痴如醉,心旷神怡。

 


葫芦丝其演奏方法较为简单,音域不宽,能被大众所接受。葫芦丝是我国民族乐器百花园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,更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。傣族人民多才多艺,能歌擅舞,在节日里,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,还是在广场上赶摆,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,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。赞哈(民间歌手)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,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。


评论